旧时王谢_旧时王谢 第4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旧时王谢 第47节 (第6/6页)

王丞相便为我牵线做媒,纵使事先料想未及,事后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。”

    原来是他自己猜的,那解决起来就轻松多了。

    王琅轻轻点头,这对她来说是只要给王悦写封信就可以轻易求证的事,荀羡应该不至于诓她。不过俗语道,小心驶得万年船,所以她还是会给王悦写信确认这桩婚事的彻底始末。

    她放下茶盏,说出自己的考虑:

    “古人能容三败,本朝无复宽容,唯对帝戚网开一面。庾公二败于苏峻,而陶公容之,无非看在他身为帝舅,身份尊贵。小庾荐桓温为帝婿既是识才,也是惜才。令则有方伯才,我若与天家有亲,也愿意做这个媒人。”

    从荀羡的视角来看,事情完全是另一种面目。

   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“再,斯可矣。”

    荀羡幼时读《论语》时很欣赏这一段,认为夫子和他的想法一样——成大事贵在敏锐果断,第一遍想明白利害,第二遍确认是否留有漏洞,接下来放手去做就行了,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只会困住自己的手脚,陷入自我怀疑。

    然而父亲却不赞同他的想法,说了一句让他至今不太服气的话:

    “此谓文子之言,教子路未必如此。”

    孔子批评的是季文子做事三思后行,如果换成子路,孔子就会批评他做事思考太少,不够谨慎。

    直白一点说,就是孔子对做事风格没有高下评价,只是在奉行中庸之道,让谨慎的人果敢,让果敢的人谨慎。

    那不就是句废话吗。

    荀羡心里对此暗暗不满,但没有充足的底气反驳父亲,私下里偷偷去试探同样世家出身、很有见识的母亲,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荀羡沮丧了。

    孩子敬慕父母本就是天性,父亲的学问与品性更是举世公认,既然他没能说服父亲,母亲也不支持他,那么他只能暂且不想。

    转机出现在对长姊荀灌的追封。

    他出生的时候荀灌早已出嫁,姊弟间几年里难见一次,没有朝夕相处的过往,自然也谈不上有多深厚的感情,但荀羡模糊感觉到,灌娘才是家里真正能理解自己的人,自己也是家里唯一理解灌娘的人。

    对灌娘和他,信奉中庸处事的父亲事事以劝阻居多,对荀蕤和荀蓁则往往鼓励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


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